为什么歌唱80年代
前两个月,我一直在帮小崔做新一季的《电影传奇》,这回做的是80年代的电影,说实话,那些片子名字虽然我都听说过,但除了少数几部,其他的都没看过,或者看过也早就记不起来了。为此,我补习了好多80年代的电影,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,原来那会儿的片子真的挺牛逼的。
当然所谓的牛逼不是从技术角度,或者讲故事的角度,而是当时的很多题材是直接切入社会现实的,有的甚至是引领政策导向的,我第一个学习的片子是《血总是热摹罚嗄暌院笥懈龊美澄刖似小堆苁抢涞摹罚还秸吆廖薰餐ㄖΓ罢呓驳氖?0年代初期一个纺织厂的体制改革,它对当时的官僚机制有相当直接的反映,简直入木三分,最过分的是其中有一段讲述一个女工信教的情节,因为组织对该女工的漠视和打击,终于把一个共青团员逼成了教徒,看片子的时候我数次热血沸腾,这种东西搁在现在的电影里是想都不敢想的,可那会儿就拍出来了,而且得到广泛的好评,中央政府甚至把这部片子作为体制改革的宣传教材。《不该发生的故事》说的是农业改革,一开始就很震撼,村里搞联产承包,分组的时候,该村的七个党员没有一个组肯要,全部被抛弃……《人到中年》说的是知识分子怎么忍辱负重最后几乎累死的事儿,当时导演接到很多热心观众的来信,说这部片子是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,《小街》是在文革中发生的一个悲剧。前三部电影全部成为中央政府的改革宣传片,《人到中年》甚至被记入《邓选》。
抛开当时娱乐活动少,看什么都新鲜的因素,这些电影也绝对有成为卖座电影的潜质,归根结蒂就一条,它们直入社会现实,关注当下的社会矛盾,这种电影能不引起大家的共鸣吗,能不卖座吗?换一个角度,为什么现在没有这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电影出现呢,因为我们的电影远离社会,和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,要么就是虚头巴脑拿钱堆砌的大片,要么就是玩文青范儿的艺术片,剩下貌似有关系的,也在一层层的审查制度下,要么夭折,要么改得体无完肤。
很多人都在为现在中国电影的颓势开药方,在我看来,这个药方在80年代已经找到了,我们一度享受到有限度的自由和带来的好处,只是从90年代之后,一切开始倒退,而且越退越快,到当今的形势下,可以用来拍电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,和政治相关的,文革、学潮、对外战争(中苏、中印、中越)早就被禁绝了,反映社会黑暗面,给政府提意见,不顺应上面意图的也出不来,甚至反映社会现实,仅仅不太积极也会受到打压。按照我们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维方式,以上还是可以理解的。只是后来喉舌们闲极无聊,变本加厉,开始向其他领域下手,最近些年来,出来了很多不可理喻的规则,比如涉案反黑反腐剧、古装戏说剧、恐怖灵异、偶像剧都不时遭到各种程度的限制,反正哪种类型火了,就整谁,假如用当今的标准来要求80年代的电影,估计有相当多不能安全过关。
前两天和一个导演聊天,我提到前一阵写了个青春成长电影,该导演立刻就说,学校题材太敏感了,不好做。我愣了一下,啥时候学校题材都成为敏感了。他接着说,限制太多,不许有打架、暴力,不许涉及爱情和性……我立刻就晕了,对我来说,青春成长电影就是打架、朦胧的爱情、性意识苏醒,如果没有这些,那不就是《家有儿女》吗?幸亏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出来比较早,否则姜文永远只是一个演员,而不是一个导演。
现在的中国电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,在夹缝里生存,而且镣铐越来越沉,夹缝越来越小,这个时代也许偶尔有卖座电影,但绝对不会有伟大的电影。所以,让我们抛弃幻想,一起来歌唱80年代吧,我们曾经离理想很近。
宁峰博客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、图片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。【返回首页】